4月5日,一则安徽黄山景区内挤满游客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广泛传播。视频中黄山景区的部分区域,游客几乎处于寸步难行的状态,个别人甚至已经站到了栏杆之上。还有网民发布信息称,黄山景区除存在游客大排队的现象外,还出现了买票、坐车等多个环节插队的情况。网民质疑黄山景区“心太大了”,疫情防控“顾头不顾尾”。不少网民表示,“疫情还没结束,不能太放松”。对此,黄山景区管委会发布通报表示,游客扎堆的主要原因,一是安康码申领和测温等措施使通行相对较慢;二是景区日最大承载量由5万人压缩至2万人,不少游客担心难以进山,出现早晨集中进山现象。6日,当地通过景区管理委员会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清明小长假第三天:黄山风景区优化管理措施 游览秩序井然》表示:黄山风景区已启动应急预案,优化预约措施,加强客流疏导。
当前,各地文旅行业受疫情冲击较大。在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境外疫情输入风险增加的背景下,如何兼顾疫情防控与提振文旅消费,考验相关部门的管理智慧。
多地“组合拳”提振文旅行业信心
2020年以来,为了防止疫情的传播、减少人员聚集,全国各地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如交通管控、关闭旅游景区景点等,再加上疫情对社会信心的侵蚀,民众出行意愿降低,导致文旅行业成为受疫情重创的行业之一。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受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将分别下降56%和15.5%,国内旅游收入分别下降69%和20.6%;全年同比减少旅游9.32亿人次,全年减收预计将达1.18万亿元。据四川文化和旅游厅3月12日消息,据不完全统计,疫情对四川省文化旅游业造成的损失超过1500亿元。
为了有效应对疫情对文旅行业的影响,帮助文旅行业渡过难关,多地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推动文旅产业复产复工。截至4月,全国已经有北京、上海、天津、海南等超12个省市出台了支持文旅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的具体措施,包括税收减免、费用减免、金融支持、社保支持、劳资支持、保证金暂退等。比如2月,四川出台《支持文旅企业做好疫情防控有序复工复产的十条措施》,妥善处理疫情期间旅游投诉、调解、诉讼,把企业审批时间缩短至10天以内,协调有关部门加强对文旅企业的财政金融支持。3月,广东印发《广东省文化和旅游行业复工复产工作指引》,按照分区分级要求,依法依规、安全有序地推进文旅行业复工复产工作等。
多地以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提振文旅消费,推动产业复苏。4月,郑州宣布将组织28项文化旅游活动,出台56项优惠措施,发放1000万元的图书电子消费唬各县(市)区发放旅游专项电子消费唬吸引更多人畅游郑州。江苏常州在网上旅游平台发放3000万元旅游消费券,同时设立1000万元平台营销专项奖补资金,鼓励营销平台积极开发、推广、销售二日游以上常州旅游线路产品以及“景区+酒店”组合旅游产品。
一些地区鼓励旅游景点免费开放,进一步刺激文旅消费。3月30日,黄山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黄山发布”推文公布,黄山市定于4月1日至14日针对安徽省居民开展为期两周的“江淮大地串门游”活动。安徽省居民凭本人有效证件可享受黄山市指定A级旅游景区门票免费、免预约优惠政策,其中即包括黄山景区。4月6日,厦门市有关部门联合发布通知指出,6月30日之前,市民和游客在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免费乘坐地铁、BRT、公交车,国有A级景区向市民和游客免费开放,鼓励非国有A级景区参加免费开放活动。
刺激消费引发聚集担忧
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各地正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然而,疫情仍有反弹风险,舆论呼吁文旅产业在恢复生产经营秩序、刺激消费的同时,绝不能有放松疫情防控思想。要加强疫情防护措施,同时避免人群扎堆聚集。
黄山景区出现游客扎堆聚集现象,引发舆论对疫情传播与扩散的担忧。光明网评论《黄山景区又见“人挤人”,这心也太大了吧》认为,黄山景区的“人从众”模式,释放了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那就是提振消费的一些不规范操作,确实可能放大疫情风险。现在令人担忧的是,这种“人从众”模式,很可能不只在黄山景区出现,在其他景区,甚至是在其他公共性消费经营场所,都有可能出现。
《北京青年报》评论《“黄山景区2万人扎堆”的教训与警示:思想上不能放松》认为,我们不能存有侥幸心理,一定要保持高度警觉,思想上不能放松。景区出现扎堆聚集、不注重防护,无疑就是“放松”的表现。各地人流密集性场所加强疫情防控必须慎终如始,继续抓紧抓实抓细,对疫情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
与此同时,一些地区免费开放旅游景点引发一些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在长时间严格居家隔离的背景下,公众“想出来走走”的意愿强烈。当公众收到景点免费开放的信号刺激后,很容易“一窝蜂”前往,在当地造成扎堆现象,产生疫情扩散的风险。
但人民网评论《“游客扎堆黄山”?好事还得办好》也指出,各个景区一方面应从这次事件中吸取教训,真正地去思考如何做好疫情防控,如何防止景区开放后出现扎堆现象;一方面也不必因噎废食,不敢放手施为,毕竟舆论只是批评了黄山风景区考虑不周、组织欠妥,但对其出发点的善意予以了宽容与理解。
平衡疫情防控与消费
当前,文旅行业出现复苏迹象,各地陆续恢复文旅业成为必然趋势。甚至有声音认为,疫情后被压抑的文旅需求或将逐步释放,文旅行业将迎来“报复性消费”。互联网平台携程发布的《2020清明小长假复苏报告》显示,截至目前,4月周边游产品的预订人数是3月的3倍,主要集中在清明节期间和周末。近一周以来,国内景区门票销量环比增长114%。在此背景下,各地区要平衡疫情防控与文旅消费,避免出现境内疫情反弹。
首先,积极有序恢复文旅行业常态化的同时,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当前,疫情风险仍然存在、防控警惕性不可降低,特别是在境外疫情加剧蔓延,我国面临境外疫情输入风险大幅增加、境内偶发病例和无症状感染病例仍然存在的形势下,“防控疫情要强调再强调、坚持再坚持,始终保持警惕、严密防范”,文旅行业该有的防范措施绝不能省略。
其次,建立风险预案及引导机制,实现文旅行业精细化管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完全可以避免游客扎堆聚集。比如可以通过网络预约、取消窗口售票、加大运力调配、错峰错时等一系列措施,缓解在景区入口、索道搭乘点等多个关键环节的堵点。此外,各地相关部门及景区应建立健全事前预判机制与引导机制,结合实际对游客的消费心态进行充分预判,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做好评估、预警与应对预案,积极预防、消除隐患,提高风险预防和处理能力,尽可能避免拥堵等与疫情防控相违背的事件发生。
再次,根据疫情防控形势,相应地调整工作力度和节奏。恢复文旅行业常态化并非一蹴而就,要根据疫情发展变化,循序渐进,有针对性地调整方案。正如人民网评论指出,“收放自如,进退裕如”,才是激活旅游市场最理想的初衷与状态。3月30日,因疫情防控工作需要,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海洋水族馆、上海东方明珠城市广场等主要景点恢复开放后再次关闭,获得舆论肯定。
最后,拓展线上业务,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针对疫情影响,不少旅游景区推出“云”模式游览,丰富消费者体验。比如,一些博物馆、景点景区与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合作推广,打造“网红”景点的同时,积极发挥文创IP优势,拓宽文旅盈利模式。例如,受疫情影响,故宫博物院从1月25日起一直闭馆。4月5日、6日,故宫博物院联手人民日报客户端等多家媒体对闭馆期间的故宫进行直播,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仅人民直播的线上观众就有40多万,令网民“大呼过瘾”。(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礼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