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依法被限期离境的外籍人员
2020-04-13 16:10:12

阅读背景:近日,多名违反我国疫情防控规定的外国人被有关部门依法责令限期离境,引发舆论热议。在当前境外疫情暴发的环境下,互联网应避免出现盲目攻击外籍人士的极端言论。

随着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步转好,越来越多的外籍人士恢复到中国来洽谈业务或就业工作等,也有部分原来在中国长期工作、学习与生活的人也陆续复工。当前境外疫情呈暴发增长态势,国内舆论呼吁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的同时,也对在华外籍人士群体予以较多讨论。近期,广州、北京、西安、青岛等城市相继发生外籍人士拒绝隔离,或大闹隔离点,或不戴口罩外出聚集等行为,视我国疫情防控规定和公众利益如无物,引发舆论哗然。相关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等规定予以严肃处理,给予其行政处罚并处限期离境,赢得舆论高度认同。《法制日报》刊文认为,对警方处理外国人在华违法犯罪问题上,人们从曾经的不满意、不理解,到现在的大赞过瘾、硬气,而其背后,是我国法治的不断健全与完善。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凌驾规则之上。不过,对于外籍人士违法违规行径,我们在谴责的同时,也要避免盲目地将问题夸大化,避免排外或仇外情绪。特别是在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增多的现实语境下,保持理性看待在华外籍群体尤为重要。近段时间以来,受个别外籍人士违反我国防疫规定的负面影响,互联网泛起一小部分的仇外极端言论,一些带有明显歧视性的言论通过社交媒体、微信群进行圈层传播,不乏谣言混入,误导公众视听,给健康的舆论生态带来了一定破坏,也引起有关部门注意。例如,针对网络上流传的十万甚至数十万外籍人士在广州越秀区居住,其中又以非洲籍外国人为主的传闻,广州市4月7日举行通气会进行澄清,目前在越秀居住的外籍人士共3642人,来源地排名前五的分别是美国、马里、尼日利亚、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D表示,在“朋友圈”、自媒体账号流传的关于广州非籍人士“爆雷”等系列不负责任言论,均为谣言。

面对由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一些缺乏科学认识的负面情绪不断传染,容易滋生出针对特定族裔的污名化现象以及极端的排外仇外情绪,甚至酿成线下行为。实际上,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出现了各种阴谋论或者排外行为。比如在疫情传播早期,有些网民热衷于渲染新冠病毒是针对华人的基因武器的阴谋论论调。随着一些华人和留学生回国躲避疫情,互联网也大量涌现诸如“千里投毒”之类的负面评价。而在境外,多国发生歧视中国人和亚洲人的事件,一些政客和媒体污名化中国为“病夫”,一些酒店甚至张贴“禁止中国顾客入内”的告示。《人民日报》文章《“甩锅”行径对防疫有害无益》提到,在现代美国暴发的各类传染病中,一些人往往把责任归咎于外来者。历史为此类警示提供了充足例证。19世纪,一些美国城市发生霍乱疫情,惊恐的人们把怨气撒在爱尔兰移民身上。20世纪80年代,一些美国人又错误地将海地人同艾滋病传播挂钩。这些歧视性行为受到国际主流舆论的批驳,世界卫生组织对此表示:病毒没有国界,不区分种族肤色和财富。

由此可见,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我们都需要警惕这种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外国人的排外倾向,避免少部分网民借疫情大做文章、造谣生事。当今世界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抵御病毒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在各国之间实现通力合作。“没有人是病毒,排外主义才是。”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前不久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表示,坚定团结和支持中国,并向那些受到歧视的华人致以歉意。意大利佛罗伦萨市长达里奥・纳德拉近日在社交媒体上发起了一个“拥抱中国人”的话题活动,吸引许多境外网民关注。

在全球性的疫情面前,尤其是防范境外输入风险的问题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段时间境外针对中国公民的侮辱性、歧视性言行等排外主义给我们带来了最直观伤害,面对一些在华外籍人士的极端案例,我们应秉持大国网民的成熟心态,理性看待,尊重科学和法律,不要借题发挥挑起事端,更不要搞种族歧视和发排外主义言论。(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特约舆情分析师 卢永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