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犀草幽香的回味
2020-06-28 05:26:46

新西兰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爱花,她笔下曾多次描绘过玫瑰、天竺葵、爪叶菊、白星海芋、金盏花、木犀草……她的花园里种下了许多木犀草,香气环绕着整个花园。

在位于新西兰惠灵顿的曼斯菲尔德故居――那座白色建筑的庭院里,我看到了这片由她亲手栽种的木犀草,翠绿欲滴,馥郁芬芳。沿着小径前行,便是一座维多利亚式的白色二层楼建筑。从开着的门向屋内望去,墙上挂着一幅曼斯菲尔德摄于1913年的照片。圆润的脸庞上镶嵌着一双美丽的大眼睛,一头秀气精神的短发,胸前别着一朵万寿菊。照片旁边悬挂着一盆木犀草,香气扑鼻而来,清新典雅。

步入故居,一位60多岁的女馆员接待了我。房间不大,摆满了作家的著作、评论集和各式纪念品。据介绍,这栋小楼建于19世纪末,如今颇具价值。她的许多作品里都有对故居的描写,这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新西兰建筑,所用木材都原产于本地,内外部装饰以及楼梯扶手、栏杆都有特色。虽不豪华,却设计精妙,楼梯扶手的设计还受到了中国建筑的影响。

来到一楼客厅,看到屋内摆设,我仿佛走入了书中的世界。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序曲》《芦荟》和《一个生日》,都曾对这里有过描绘。客厅内放着一架小钢琴,上面有一张作家母亲的照片,室内的藤兰花壁纸、丝线窗帘、煤油灯、旧照片、油画……一切如故。紧挨着的餐厅,便是《一个生日》故事发生的地点。餐厅的窗户、煤炉铁灶,还有全家人围着吃饭的餐桌和椅子,都被写进她的小说。二楼是几间卧房,其中有一间是外祖母的房间。曼斯菲尔德在小说《芦荟》中,曾描写了对外祖母以及这间房间的独特感情。她就是在这里出生的,“外祖母一面抖着她,一面看着外面山峰般的巨浪扫荡那海滨大道。小房子就像一只贝壳,四面的澎湃声回响着……”

徐徐清风,吹来木犀草的馨香,我的思绪在作家回味无穷的作品里徜徉。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年生于新西兰惠灵顿,被认为是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从1907年起,她开始发表作品。她钟情于祖国那种接近自然的生活,以童年故乡生活为题材创作的小说《芦荟》,是她早期代表作之一,带有鲜明的个人创作风格。中篇小说《序曲》和《在海湾》,以优美的词句描绘了故乡惠灵顿郊野的风物和家庭生活情趣。

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无论是刻画人物还是描绘风景,都充满着新西兰独特的泥土芳香。她的创作大多取材于家庭生活,凭借对当时社会的细致观察,揭示问题,表达同情,尤其是对女性的关爱。短篇小说《花园舞会》《幸福》和《在海湾》里,都有对女性生存处境的描写。她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都融入了作家的亲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她描写女性在奋斗中所遭遇的坎坷磨难以及她们的所思所感,借人物之口道出深刻思考和无声叹息。她的文字风格独特新颖,善用白描手法记述人物的言谈和神态,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活动,色彩鲜明,简洁而有诗意。

1922年7月,中国诗人徐志摩和曼斯菲尔德曾在英国伦敦短暂相见。当时,曼斯菲尔德抱恙在身,但两人依旧就文学进行热切交谈。她谈到自己对中国的景仰与爱慕,谈及中国诗词,盛赞中国诗艺是个奇迹,还建议徐志摩翻译中国诗词。会面虽短,但徐志摩对此印象很深。几个月后,曼斯菲尔德去世。徐志摩闻讯,写下情动于中的回忆散文《曼殊斐儿》,记录他们之间这次唯一的会面。之后,徐志摩还将曼斯菲尔德的作品翻译出版。

在这里,我循着木犀草的幽香,透过一个女孩的文字,见过了20世纪初的惠灵顿。那幽香仿佛从曼斯菲尔德笔下散逸,挥之不去。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28日 07 版) (责编:杨光宇、曹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