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如何精准惠民?专家会商把脉
2020-06-24 21:25:01

6月23日,人民数据(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云上论坛“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景和瓶颈”。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提出了“智慧社会”这一让人耳目一新的理念后,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快马加鞭。海南自贸港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临港新片区建设,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建设,武汉今后打造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示范区等等,正在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样板。

人民数据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互联网与新经济专业委员会的学术支持下,敏锐地发现大数据建设和应用的新动向,诚邀各方专家会商把脉。

数字化抗疫表现强大生命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汪玉凯在开场白中感慨:这次新冠疫情,全球累计确诊近910万人,各国都在应对。中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靠的是我们的举国体制、治理模式,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同时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数字化抗疫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与这些年来全国都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息息相关。我们经受了一场大考。

汪玉凯教授说,智慧城市建设中,我们建立了强大的数据基础,这次派上了大用场。政府掌握了大量的公共数据,如人口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几大电信运营商通过手机实名制掌握大量数据;互联网企业通过提供市场服务、社会服务,也拥有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整合以后,对于疫情溯源、传播链条跟踪、群防群控,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北京疫情发生后,精细到哪个小区是高危的、中风险的、低风险的,一直追踪到人。如果没有不同类型的数据支撑,不可能做到这样精准的防控。国务院办公厅主导构建了一套全国一体化政务平台,连接了80个左右的中央部门,每个省市及下面的市县基本全部对接下来,未来会实现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应用。复工复产中,这个平台开发了一个模块,专门为上亿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政策咨询和办事服务,提高了复工复产率。

中国互联网协会原常务副理事长、专家委委员高新民也深有同感。他说,如果不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进展,今天就不可能同时召开那么多视频会议,有上千万的企业能在线办公,有上亿的学生能在线上课。这里面大部分的系统不是政府投资的,是企业做的,当然有政府的倡导、支持和规划。数字化转型在经济运行常态下能够提高效率、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在疫情期间,所有信息化系统对增加整个经济社会运行的弹性和抗冲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新基建还在加强这一趋势。

与会专家也指出了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的短板。此次疫情初期,传染病疾控直报系统未能及时发出预警。如果病人都能够在网上预约,武汉早期就不会出现大量人群涌向医院,导致医疗资源挤兑。由于各部门数据不能共享,早期医疗物资的分配出现混乱。任何一个信息化系统,一是需要技术的支撑,另一个支柱是制度建设,如果没有流程和制度的完善,新系统技术再高明也不行。

没有数据融合就没有智慧能力

成都市政务服务管理和网络理政办公室副主任曹中轩谈到,成都市在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中,统筹建设政务云、开展数据大会战、推动数据融合应用,积极构建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社会诉求“一键回应”网络理政新格局。

例如,在社会诉求“一键回应”方面,依托12345市长公开电话,完成了81条市级非紧急救助政务热线的整合,集成了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政府2399名负责人的网络信箱,群众诉求可以一键直达各级政府负责人。建成全市性的社会诉求数据库,并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及时发现市民反映的共性问题,精准研判政府管理的短板和政府服务的盲区。每月的社会诉求数据分析报告都会在市长办公会上通报研究。疫情防控期间,每天都根据平台的海量数据,研判市民反映的苗头性问题,及时报告疫情防控指挥部。成都下个月将启动实时、动态、可视化的社会诉求数据分析平台和决策辅助平台建设,对平台搜集的可能影响公共安全的信息进行智能化的预警。

专家谈到,政府各部委办局需要克服数据孤岛和碎片化现象,还需要电子政务信息化、社会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齐头并进,确保境内和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的畅通,建立强大的数据中台进行深度挖掘。智慧城市没有数据融合,就谈不上所谓智慧能力的生成。把数据模型和各个领域的知识模型、机理模型、经验模型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智慧城市的能力。

高新民老师建议:我们经常讲G2B,是政府开放数据给企业;还有B2G,就是企业一些数据要给政府,以便实现数据的最大价值,支持社会和经济运行的最优化。在尊重数据主权的前提下,能否建立一个基础的架构,实现数据的互操作,异构数据的打通和共享。国外提出了FAIR原则,即找到数据的能力(Finding)、访问数据的能力(Access)、数据在技术上可互操作(Interoperability),能够重用(Reuse)。这样,一旦有应用需求的时候,能够很快搭建出一个数据湖或资源池,汇聚成决策的智能支持平台。

“数字红利”的普惠化

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介绍说,国家发改委和中央网信办组织开展了两次国家层面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评价工作,吸纳了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25个部委的相关观点,形成了一套评价的指标体系。它有8个一级指标,包括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安全、创新发展和市民体验。其中前7个指标是通过国家信息中心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的填报系统,对各个地级市所填报的数据进行采集汇聚与处理。同时,向所有城市老百姓发布民生体验的实名问卷,比如说看病难不难,道路堵不堵,环境好不好。这些指标既体现政府部门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的辛劳,也有老百姓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单志广主任说,智慧城市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简单地做几个工程,我们的城市就智慧了。智慧城市包括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准化,产业发展现代化,政府管理决策的科学化,润物细无声,涵盖了很多方面。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分析:智慧城市发展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新生代的需求。一般来讲,80后“千禧一代”伴随互联网的形成和发展期长大,注重生活品质;96年以后出生的“Z世代”,是数字世界的首批“原住民”,更加追求主观体验和多样性需求;而2010年以后出生的“α世代”,在社交网络中成长,被戏称为从子宫中冒出来就能双手拿着智能设备玩耍,用奶嘴点亮屏幕的光亮。美国商业周刊调查发现,中国“Z世代”年轻人比美日同龄人对未来更乐观,更充满信心。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痛点,会推动智慧城市建设上新台阶;同时,他们也会成为推动智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与此同时,需要关注智慧城市建设中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张燕生、单志广、邵国安等专家谈到,疫情中一些孩子没有WIFI,上不了网课;一些老人没有智能手机,用不了健康码。数字化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需要努力加以改进。

智慧城市的底层架构是“累活儿”

中国信息化推荐联盟信息化协同创新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邵国安谈到,智慧城市的数据治理是一个“苦活儿”、“累活儿”。数据怎么标准化、规范化,怎样打通政府各部门非涉密的业务专网,实现跨部门的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需要厘清很多概念、理念,做任何技术方案都应有个术语定义,需要把每一个术语的内容、范围定义清楚,工程才是有实效的。国家的政务资源的目录是一种元数据,元数据包括业务元数据、技术元数据、管理元数据和服务元数据。现阶段做底层的数据标准规范的公司太少,不利于实现跨部门、跨省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

邵国安副主任呼吁:数据的治理不管是“苦活儿”“累活儿”,在智慧城市建设或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乃至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都是必须走的,现在不做以后还是要做,而且以后会越来越难,因为数据越来越多。

上市公司新智认知董事长张亚东,对智慧城市建设有一线的市场感受。新智认知有二十几年服务公安的经验,从信息化建设到智慧化的警务,为世博会、军运会等重大活动提供安防技术支撑,还有一些合成指挥项目;前几年开始介入智慧社区建设。他分析,智慧城市建设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以项目为主,宏观协调不够;重建设轻运营,一锤子买卖,重交付、重验收,对应用和用户体验关注不够,对市民和企业难以产生充分的服务价值。城市政府的财政压力非常大,难以满足建设和运营的资金需求,这在中西部地区尤其明显。有的项目做完后,后期政府的运营资金没有了。不能把智慧城市等同于智慧政务,城市的功能可以细分。如何让多方的市场机制参与,大家一起来做这件事情,这是目前特别急迫的问题。

物联基础设施和数据安全

张亚东董事长还谈到,现阶段城市的物联基础设施不齐全,压力温度等传感器、芯片等物联能力不足,利用率也较低。需要有更多的物联实时数据进入系统,才能作出快速反应。现在一些信息化系统往往是历史数据,人工敲录进去,对快速决策不利。一些城市智慧系统的安全隐患比较大,一旦信息安全、运营安全、网络安全出了问题,有可能会导致这个城市的灾难。

邵国安副主任也强调,智慧城市建设中要重视数据安全,对数据从采集、传输、使用、存储到销毁,它的全生命周期实施管控。数据需要分级分类管理,例如对于公民个人来说,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码、姓名、家庭住址等,是关键敏感数据,需加密存储;后面关联到跟你相关的位置信息等其他数据,根据需要可以部分地开放和管理。

在逆全球化中智慧城市挂钩不脱钩

张燕生研究员展望:下一步的智慧城市要与生产性服务、生活性服务和公共性服务发展深度融合,集聚全球化人才;智慧城市要与数字技术、数字业态、数字创新深度融合,促进实体经济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发展。新冠疫情后,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会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本地化,越来越分散化;同时数字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正延伸到全球的各个角落,需要关注智慧城市在开放的层次上怎么能够适应新变化。在逆全球化的国际环境中,开放风险显著上升,智慧城市发展的重点总体上是收缩。首先是立足国内构建完整的国内需求体系;其次是覆盖老少边穷地区;再次能够延伸到中日韩和东盟等东亚地区,构建智慧城市区域联盟。下一步发展不得不回答三个问题,一是在科技上、规则上、智慧产业联通上,与国际是“脱钩”还是“挂钩”。国际上有少数极右势力要与我在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上脱钩。如何在大变局中转危为安化危为机,与国际合作伙伴挂钩不脱钩,同时要下决心解决自主知识产权、品牌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生态。

人民数据总经理郑光魁表示:“启航・数智新经济”系列云上论坛还将持续举办。人民数据致力于构建全方位的大数据运营生态系统,依托人民数据研究院,密切关注国家发展战略及行业动态变化,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发布研究报告和价值推荐榜,通过组织研讨会、论坛、公开课、培训等活动进行思想价值输出,为地方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当地实现“造血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