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志广:智慧城市建设非一蹴而就,核心在于提升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2020-06-24 21:23:59

6月23日,由人民数据(国家大数据灾备中心)主办的“启航・数智新经济”系列云上论坛开讲。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产业发展部主任、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单志广在论坛上围绕“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景与瓶颈破解思路”发言时表示,智慧城市建设不是简单的信息化建设,发展的核心是做好管理和服务,给百姓带来更好的现实获得感。

单志广介绍,国家发改委和中央网信办在2016年和2018年专门组织开展了两次国家层面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评价工作,范围涵盖所有的地级以上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国家层面智慧城市相关文件以及新型智慧城市建设部际协调工作组25个部委的相关内容进行提炼,设置八个一级指标,通过各地填报和百姓体验数据的直接收集形成叠加评价,现在已成为国家标准。

智慧城市在中国发展的程度到底如何?单志广列出一组数据:2016年的评价工作中,有220个地级以上城市参加,当时平均得分58.03;2019年275个地级以上城市参加评价,平均68.13分,地级以上城市的整体平均分增加了10.15分;2016年评价分数超过85分以上城市为零,到2019年有23个城市的评价分数超过了85分;百姓的体验感也从原来的60多分提高到现在的79分。数字直观体现出我国智慧城市整体发展的进步。

相关的体制机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目前,90%参加评价的城市已经建立了智慧城市的统筹机制,80%的城市建立了智慧城市的管理机制,70%的城市建立了智慧城市运营机制。“智慧城市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简单做几个工程,我们的城市就智慧了。整个发展是润物细无声的,是循序渐进的。”单志广指出,智慧城市包括基础设施智能化,公共服务便捷化、社会治理精准化、产业发展现代化、政府决策科学化等方方面面,总体评价时要科学客观看待其进步。

与此同时,疫情也暴露出智慧城市建设存在不少短板。以城市数据融合的问题为例,现在仍存在很多被部门、地域、行业、层级所隔离形成的“数据孤岛”,协同不够,没有办法实现敏态系统的“牵一发动全身”。此外,疫情反映出的数字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现象也值得高度关注。单志广表示,智慧城市的核心是做好管理,做好服务,把相关应用数据更好地汇聚起来,有效融合,将数据模型和各领域的知识模型、机理模型、经验模型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智慧城市的能力。

“智慧城市”体现了城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改革创新、不断能力升级的过程,核心是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单志广指出,不能把智慧城市建设完全变成信息化建设。即使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应用层出不穷,但如果人们对城市治理的理念、管理的水平、经济产业的发展能力、规划设计的水平仍然很低,再好的技术也不能建成智慧城市。未来的建设成效到底如何,关键取决于城市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真正提升了,我们对城市管理的水平是否提升了。“未来的智慧城市发展一定要去虚向实,去伪存真,给百姓带来更好的现实获得感。”单志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