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星星:数字化时代舆评工作的样本意义与创新发展
2020-06-19 16:14:28

由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在线主办的“人民云社会评价科技大会”6月18日拉开帷幕。首届大会以“数智化时代的重大风险防范与化解”为主题,人民网新媒体智库高级研究员刘星星发表主题演讲,深入阐述了她对数字化时代舆情风险评估工作的创新思考。

会议现场视频截图

“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据刘星星介绍,近年来,各地政府舆情引导的思维开始从事后舆情应对转向了事前舆情风险防范。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在线而人民网也基于党网的社会责任和长期从事舆情研究与服务的丰富经验,和地方政府一道开展了舆情风险评估从理论到实践的积极探索,率先组建了第一批舆情风险评测机构“北京(延庆)冬奥世园舆评中心”和人民网・兰州舆评中心,打造政府公共治理的新模式。“从实践来看,在进行重大风险防范过程中,实现了舆情风险评防范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舆评中心的示范效应已经显现。”刘星星说。

舆情中心要如何立足于时代前沿,打造政府公共治理的新模式呢?刘星星认为要从掌握风险防控主动权、大数据语义挖掘、分层多维管理、探底隐性舆情风险四大方面入手。

首先,要从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牢牢掌握风险防控的主动权。在新的数字化传播时代,突发性、灾难性的公共危机发生时,政府的决策、措施、治理和行为更易爆发舆情,“深度不确定性的情况”可能频繁出现。舆评中心在风险防范过程中要做的,就是在政策和专业知识的支持下尽快收集分析信息,动态评估决策的代价与收益,反复不断的寻找确定性风险,随时调整决策“风帆”,及时止损。

其次,防患未然,借助大数据技术做好“风险精细化管理”。移动应用、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新应用新业态不断涌现,重塑了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也让政府公共管理面临比以往更复杂的安全隐患。关注数据源、关注公众情绪语义数据挖掘应该成为利用实时大数据改善风险管理的关键。未来舆评工作的开展,就是要借助大数据技术,从海量舆论的喧嚣中找到真正的风险信号,精准感知社会情绪的变化程度,为防范重大风险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第三,精准制导,构建分层多维风险防范体系。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水平不一致,地方政府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也不相同,对于舆情风险的管理和防控是不一样的。舆评中心要契合地方政府社会发展目标,对不同地区存在的不同风险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并做出精准制导,实现对重大风险的分层多维的、更高标准的、穿透式的治理。

第四,要探底隐性风险,找准防范着力点,让舆评中心成为助力“六稳”、“六保”工作的稳定器。互联网的舆情风险并不一定都表现在显性的地方,许多公共性事件的背后都反映了不同阶层民众的社会心理困顿、诉求和情绪。一些声音易被忽略不能解决,容易形成淤塞的社会心态。舆评中心,就是要在舆评工作中让政府官员俯身听取民声,准确把握社会不同群体的心理诉求,重视隐性舆情风险的存在,兜牢基本民生的底线。才能实现风险的精准拆弹,助力“六稳”“六保”工作。

最后,刘星星说,自2013年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提出“舆评”理念,这些年,一直在推动着“舆评”成为政府重大决策立项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舆评中心的落地也是舆情领域从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但随着数字经济的到来,舆评工作的开展需要不断探索工作新模式,强化风险评估的基础性地位,加强新型数字化功能服务,制定相关法律和风险评估标准指南,提高舆评中心风险管理的专业化、规范化、系统化水平。

作为国内舆情行业的开创者、领军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人民在线十余年来专注于舆情大数据的研究与应用,充分发挥舆情大数据的价值,打造最具公信力的大数据应用平台。 举办系列“人民云社会评价科技大会”旨在构建一个开放共享的交流平台,推进大数据在社会治理领域的应用,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贡献“人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