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辉同志3卷本《樵夫集》问世了,作品结集出版,是每一位读书人、写书人的幸事。光辉同志命我作序,实不敢当,推辞再三,盛情难却。这是我的荣幸。
前些年我在新闻局工作,光辉同志是河南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工作关系密切。后来他到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多个单位担任领导职务,虽然直接联系少了,但同在宣传文化战线,仍然保持联系,有着共同的话题,工作中也经常有交叉。在我的印象中,光辉同志对新闻宣传工作非常热爱,倾注了热情、智慧和才华。专注于一件事这么长时间,而且一直充满感情、激情,做得有声有色,正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人生所需要的。荀子说:“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没有这种用情专一的深耕,是不能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极致的,也是不可能积聚这么多厚重思考之作的。光辉同志是一位很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的文化人,不断地在思考一些深层次问题,而且心有所想,笔有所记,这一篇篇思考之作立意高远、格局宏大、视野开阔,值得学思践悟。记得当初他多次跟我探讨河南形象与中原文化的问题,我们甚至谈到在中国历史上河南这片土地发生过多少次有记录的战争。他为提升河南正面形象、宣传中原文化不断地鼓与呼,向中宣部推荐了大量关于河南的报道线索,邀请中央新闻单位到河南采访,还组织了多场兄弟省份新闻单位河南行等活动,可以说是不遗余力。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河南一批典型形象在全国产生很大反响。他把工作不仅仅是当成职业,而且是当成一项事业来做,非常投入、十分专情。
做官与做文,是立功与立言。有的人把做文当作做官的敲门砖,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没有学问、没有几把刷子的官不是好官,做文当然是一种资本;有的人把做官当作做文的垫脚石,上一个台阶、登一重山,风景自然不同。光辉同志始终在奋斗、在求索、在攀登,每干一个岗位必留下风声水声雁叫声,每驻足一座峰峦必“到此一游”,留下思考之作、肺腑之言。他在新闻宣传、理论研究、媒体管理等领域多有开拓、多有建树,同时也进行了规律性的探索,这一点难能可贵。因为工作关系,前些年我与各省区市新闻出版处处长打交道多一些,绝大多数人都成长为厅级干部了,有一些仍然坚守在新闻宣传一线,见面一聊,大家感叹能坚持笔耕不辍的不容易,大多日积有余而岁积不足,一年忙下来、一辈子忙下来,行囊空空。我想说的是,光辉同志是一位在做事与做文上都很用心的人,尤其在做文上很专心,干到哪里、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樵夫集》3卷本、近百万字,跨度三四十年,非一日之功,从一个角度记录了共和国的历史足迹,描绘了中原大地的风云际会,记载了新闻宣传的改革创新历程,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和理论价值,可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形成了气候,成就了风景。这种专心,是我需要学习的。
光辉同志干一行、专一行,专业精神很强。前些年我们在重大典型宣传、重大主题宣传、重大活动策划、突发事件报道等方面工作配合很多,河南方面的操盘手基本上都是光辉同志,应该说他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后来陆陆续续读到不少他的新闻论文,他送给我的专著一直在我的书柜里。业界外行人说外行话、内行人说外行话的现象不少,要扭转此风,关键是两个,一要有专业精神,二要有专业素质。要在专业领域勇立潮头、敢发先声,是需要底气和本事的。记得有时候我带队到河南采访,往往是会上他听我们的,会后我们听他的,他总有真知灼见,总有建设性意见,而且不隐讳、敢表达、善配合。新闻是易碎品,许多新闻业务文章也是易碎品,能留存的不多,但光辉同志善于总结、勇于创新、富于思考。光辉同志是搞文字出身的,奉命从事经营管理工作却也干得风生水起。近年来传统媒体综合实力下降是非常严峻的现实,改革与转身又面临许多问题,一是无方,二是没钱,三是缺人。主流媒体不缺能写的人,但缺乏复合型人才。没想到光辉同志担任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后,不光是干一行、专一行,而是钻一行、精一行了,致力推动以媒体为主业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和报业集团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在原来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和发展。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比干采编工作还得心应手。收入此书的言论评论、理论文章、调研报告、经验总结,涉及专业领域广、时间跨度大,但实践很鲜活、思考很深刻、文字很讲究,见解不过时,观点常悟常新,表现出专业人士的品位。
以上,我从专情、专心、专业三个角度谈了我的读后感,是对光辉同志的印象,纯属自家之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我想,光辉同志就是这样一位“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最早是搞理论宣传的,具有一定的理论功底、理论思维、理论视角,善于思考问题。我曾经拜读过他的博士论文《和谐与冲突――中国突发事件报道研究》,对突发事件报道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由于有实践性和理论性,至今仍然是这方面论述中比较全面、系统、专业的力作。2020年1月,我从《学习时报》上读到光辉同志撰写的一篇理论文章,是谈传统主流媒体如何抓住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自身转型的,因为我这两年来一直在创办“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从内容到技术、从安全到管理都有许多切身体会,所以我认为光辉同志这篇文章看准了问题、抓住了关键,很有分量,能引人共鸣。相信不光是我,从事新闻宣传、理论宣传、媒体管理和发展的同仁们,都会从光辉同志的作品中受益。
交往多年,一直感觉光辉同志是一位可以把工作关系变成朋友关系的人。他为人坦诚,光明磊落,见面不必客套,办事从不强求。接人待物,聊天说事,让人觉得舒服、妥帖、自然,踏实放心,而且谦和、随和,无须设防。这是我愿意写这篇读后感的最主要原因。
我是在山里长大的孩子,砍过柴,算是当过小樵夫,没有刘海砍樵的浪漫,却知道砍柴的艰辛。当樵夫,得不怕山高路远、风吹雨打,不怕悬崖峭壁、狼蛇蜂虫,不怕起早贪黑、负重远行。读了光辉同志的作品,觉得他就是这样一位时代的樵夫、勤奋的樵夫。
(作者系中央宣传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主任,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