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研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时指出,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一些群众存在焦虑、恐惧心理,宣传舆论工作要加大力度,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疫情期间,网络舆论场错综复杂,居家的国人大多通过手机刷屏,了解外部疫情进展,交流互动。可以说,疫情防控需要舆情应对作为配合,才能真正安定人心,凝聚共识,振奋民族精神。
涉疫情舆论场:多声部的交响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引发舆论广泛关注与讨论。舆论场众声喧哗,主流媒体、政务新媒体、新兴传播平台账号、外媒等不同媒介信息共同构成了涉疫情的海量信息舆论场。
主流媒体积极介入这起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报道,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重点发挥舆论监督与引导作用,是涉疫情舆论场的“主心骨”“定盘星”与“压舱石”。比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等利用在湖北常驻的采编队伍及派驻“逆行”至武汉的队伍,实时报道疫情相关消息,成为主要信息源以及公众了解疫情的主渠道。人民网在首页开设疫情专题集纳板块,从官方消息、实况武汉、网络评论等不同角度实时报道疫情相关信息。人民网评《及时发布信息,才能稳定“军心”》等评论解读中央精神,直指舆情关注的焦点、防疫工作的重点,舆论反响良好。
政务新媒体是涉疫情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披露权威信息、回应社会关切、表明官方态度的重要窗口。比如,武汉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官方微博@武汉发布每天发布涉疫情信息数十条,是官方疫情防控权威信息的主要信息集散地。
网民在社交媒体、问答社区、短视频等新兴传播平台持续对涉疫情话题互动发声。不同的网民对疫情及疫情防控有着不同的观点及表达,许多涉疫情话题从首次曝光到酝酿发酵,均在新兴传播平台完成。
此外,一些境外信息“倒灌”进境内,成为舆论场信息的补充。
新媒体账号的表达易偏激需引导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引发社会担忧、焦虑与恐慌,疫情防控工作给公众带来生产生活不便,易点燃不满情绪。网民通过新兴传播平台表达有利于宣泄和消除平时蓄积的负面情绪,从而调节社会心态,维持社会稳定。
首先,新兴传播平台表达有利于凝聚民心支持救援工作,提升政府满意度,最大程度团结社会力量,共渡难关。比如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期间,近1亿网民观看医院建设网络直播。网民自发在直播评论区刷屏实行“监督”,并给直播画面中施工现场的设备起名,被称为“在线云监工”。
再者,新兴传播平台账号的吐槽、调侃,为网民心理减压、情感宣泄找到了出口。比如“2003年,非典易感人群是青壮年;2020年,新冠病毒易感人群是中老年,这不就是同一拨人嘛!多大仇啊?升级追杀十七年”等网络段子的转发传播,表现了网民面对疫情乐观坦荡的心态,具有带动感和感染力。
最后,新兴传播平台也是社会舆情镜像之一,为涉疫情社情民意表达提供了渠道。如疫情防控期间,一些新冠肺炎患者在网上发布求助信息,引发主流媒体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并迅速采取措施帮助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新兴传播平台主体多元化、载体移动化、内容碎片化、传播社交化,容易导致疫情讨论出现“情绪多,事实少”现象,网络谣言不时出现,舆论中激进表达与非理性因素上升。相关部门若不重视舆论引导,容易分化舆论、撕裂共识,干扰疫情防控工作大局。
政务公开对冲谣言
网络谣言、猜测、质疑和炒作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伴而生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在人人均有麦克风、网络话语权均等化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引发的“次生灾害”严重影响政府疫情防控工作。比如“北京市西城区政府69位隔离观察者52位确诊新冠肺炎”“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武汉中科院病毒所实验室”等谣言的传播,引发部分公众的恐慌情绪,影响社会稳定。
政府各部门通过多渠道政务公开,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信息,不但有效对冲了网络谣言,回应了舆论关切,也坚定了公众抗击疫情的决心,增强了信心。
一方面,利用政务新媒体获取信息即时、发布及时迅速、互动性强、内容权威等优势,政府各部门积极进行政务公开。比如中央政法委微信公众号对“黄某英离汉进京事件”的调查及结果公布,国务院办公厅中国政府网运行中心微博对农民工“点对点”返岗问题权威解答,获得舆论肯定。
另一方面,各地各部门已经形成常态化的疫情新闻发布模式,通报工作情况、回应社会关切。比如湖北省每日召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一直是网民讨论的焦点。例如,截至3月9日,微博话题#湖北副省长回应武汉市民网络求助#阅读量就达14.4亿次。
新闻媒体对舆论引导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显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流媒体报道若“供给不足”,网络舆论就容易独大。此次疫情中,主流媒体持续发力进行报道,满足公众对信息获取需求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
比如《人民日报》从1月21日开始,每天在要闻版刊登3条左右疫情消息,从1月26日开始,在头版刊发评论员文章,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反响强烈。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直击武汉疫情防控》特别直播节目,全景式记录疫情进程。
此次疫情中,一些行业媒体的报道收获舆论好评,成为涉疫情舆论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财新传媒、《三联生活周刊》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新闻报道,澄清了一些谣言,让公众对防疫的理解更准确、清晰,起到重要的舆论监督作用。
专业新媒体账号的理性传播
本次疫情中,专业新媒体账号对扭转舆论偏差、化解舆论质疑、对冲营销号炒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医疗专业方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国家卫健委专家组成员王广发微博账号@北大呼吸发哥、医疗科普账号“丁香医生”等不时发布涉疫情科普消息,为公众答疑解惑,一定程度上安抚了舆论情绪。比如王广发感染新冠肺炎治愈后,引发一些网民吐槽及营销号炒作。对此,他在病情好转后微博发文讲述感染过程,并提出当前“防护盲点在没有戴防护镜”,获得不少网民肯定。截至3月9日,该微博被点赞100万次,转发5.9万次。
此外,相关医疗专业自媒体账号传播的“粪口传播途径比较容易切断”“开窗受到病毒感染,比中大奖的概率还要低”“新冠肺炎不会在猫狗和人之间互相传染”等科普知识,有理有据,积极回应关切,捕风捉影的传言已经难以与这些专业新媒体账号抗衡。
主流媒体舆论引导策略
涉疫情舆论场舆情燃点低、爆点多、传播快、关注广,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内容监管,及时处置炒作营销类信息,积极引导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
与此同时,应注意新媒体账号消解负面情绪的正向功能,注意听取网民有关琐细疫情防控问题的意见,进一步发挥网络“社会安全阀”作用,维护疫情期间社会稳定。比如针对网上呼吁关注新冠肺炎患者的声音,@人民日报2月5日发文征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求助者信息以提供帮助,截至3月9日,该条微博被转发1494万次,点赞25.6万次。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进入关键阶段,需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更为复杂的舆论环境。一方面要分区分级实行差异化防控,另一方面应妥善处理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主流媒体更需要加强信息推送与舆论引导,回应群众的关切,增强及时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凝聚舆论场上抗击疫情的最强音。而在网络舆情应对方面,仍然要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工作方针,确保网络舆论场既生机勃勃,又平稳有序,为全国抗击疫情创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