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一段时间的全民抗疫,我国疫情形势基本得到控制,趋于平稳。但境外疫情仍在持续,输入性风险凸显。多地出现输入性病例或本地关联病例,引发群众关于本地疫情反弹的担忧。在疫情后期,各地如何做好涉疫舆情工作来减少“反弹忧虑”,一些案例值得借鉴:
发布翔实信息,让群众清晰感知风险范围
疫情期间,“所在活动区域是否有疑似或确诊病例”是易对群众心态造成冲击的主要因素之一,官方在接触史、暴露史等流行病学相关信息上发布得越翔实,获得的舆论反馈往往越正向,还能收获一批信息对冲的“自来水”力量,有效避免“本地疫情加重、反弹”等盲目担忧。
以太原为例,4月7日,山西省卫健委通报称新增25例境外输入病例,在疫情已平稳多日后,较大数量的集中确诊情况引发恐慌,#山西新增25例境外输入病例#话题一度登上热搜,加上当时山西省高三已复课,初三复课工作正在筹备中,聚集传播风险较大,本地网民不满和担忧情绪高涨。@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主流媒体发布官方通报完整内容,介绍确诊病例“均为国际航班经停太原入境人员,已落实点对点接运和隔离诊疗措施,无山西省内自行活动轨迹”,部分媒体跟进引导舆论认知,重点强调“无省内自行活动轨迹”,民众担忧得到缓和,不少网民自发在热门文章或微博下跟帖,安抚称“无本地活动轨迹,影响可控”“无本地活动轨迹挺好,加强严防境外输入,不能掉以轻心,不要前功尽弃”。可以看到,完整的信息通报,可有效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不实猜测、纾解因模糊的地理接近性产生的恐慌。
深度呈现事件原貌,让群众全面认识极端个案
各地疫情防控开展过程中,偶然发生防控失当或未严格落实个案,舆论对这类个案易产生“以点带面”的遐想,放大其涉及范围。针对此类情况,官方除依规展开处置外,如果在呈现事件原貌上多发力,有助于廓清认知,赢得理解。
3月31日,一坦桑尼亚籍男子被举报返京后拒绝集中隔离,自行居家隔离期间不戴口罩外出取快递、私自拆除报警器,在社交平台引起热议。重点防范疫情输入以来,多地出现入境外籍人士获“超国民待遇”个案,此次舆情发酵初期,不少网民受惯性思维主导,认为社区等相关单位碍于该男子外籍身份,在防控工作上有所“软化”。4月1日,@新京报我们视频发布现场采访视频,采访对象包括涉事小区居民、社区工作人员等,居民称涉事男子“居家隔离期间不服街道管理、到处乱跑,引起小区业主愤怒”,社区工作者称“社区及民警都曾上门警告过,因其认为自己已隔离过,且于上海、北京两次进行核酸检测均无问题(所以配合度不高),现在已不让其出门”。基层工作情况得以还原,获得理解,舆论一致呼吁对该男子采取强硬措施。4月2日,北京警方通报该外籍男子违反防疫规定被限期出境,并表态“一视同仁”,形成舆情应对闭环,收获好评。
针对典型病例暴露问题,及时发布针对性措施
目前,各地疫情防控基本趋于稳定,但不时有新增病例出现,暴露现行防控手段仍存在薄弱环节,易引发群众对防控链条失效的担忧,滋生恐慌情绪。及时发布针对性措施,填补短板,可有效提升群众信任、提振战疫信心。
如青岛、哈尔滨4月以来先后出现医院交叉感染导致的境外输入关联本地病例,暴露医院内部管理存在漏洞,引发网民对医院防控的不满,有网民表示,“医院作为最专业的机构,是最不应该出现防控漏洞的地方”。随后,山东多家医院实施“全面禁止探视”“病区24小时封闭管理,严格执行一患一陪人”等升级防控措施。哈尔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医院流程管理和感染防控工作的紧急通知》,从十个方面对疫情期间医疗机构流程管理和感染防控工作提出要求,强化防控脆弱地带,舆论称其为“严十条”。网民点赞相关举措,认为能有效保障医院安全,“相信能战胜疫情”,还有网民提醒,“医护人员也要注意保护自己”。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主任舆情分析师 朱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