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财经:海洋一号D星成功发射,这对“孪生兄弟”要干啥?
2020-06-11 18:28:22

6月11日凌晨 2时31分,我国又成功发射一颗新卫星――海洋一号D星。

这颗新星被寄予厚望,作为我国海洋水色卫星家族的新成员,将与海洋一号C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大幅提升我国对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观测能力,对我国海洋强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jpg

发射现场。潘越荣摄

2.png

海洋一号D卫星三维渲染图。

那么,什么是海洋水色卫星?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咋运行?我国的海洋卫星都发挥了什么作用?麻辣财经第一时间采访了相关专家。

海洋一号D星,就像C星的“孪生兄弟”

专家介绍, 海洋卫星通过搭载各类遥感器来探测海洋环境信息。根据搭载遥感器类型不同,海洋卫星的功能也不同,具体来说可分为3类――海洋水色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卫星和海洋监视监测卫星。其中海洋水色卫星,主要任务是获取我国近海和全球水色、水温动态变化信息及海岸带动态变化信息,主要载荷为海洋水色扫描仪和海岸带成像仪。

3.jpg

海洋一号C卫星拍摄的黄河口影像图。

海洋一号D星是我国第四颗海洋水色系列卫星,是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首批海洋业务卫星之一。这颗D星,从外观到性能,都跟2018年发射的海洋一号C星非常相像,可以说是“孪生兄弟”。

专家介绍,D星的技术性能与C星基本相同,用于连续获取全球水色水温资料,监测我国海岸带、江河湖泊生态环境变化。卫星上配置了五个有效载荷,分别是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海岸带成像仪、紫外成像仪、定标光谱仪、船舶自动识别系统。

4.jpg

海洋一号C、D卫星星座模拟图。

这些“宝贝”各有所长,在海洋水色水温的监测上能够大展身手。

比如海洋水色水温扫描仪,用于探测全球海洋水色要素和海面温度场,空间分辨率1.1千米,幅宽大于2900千米,探测覆盖周期为一天。通过连续获取长时序的我国近海及全球水色水温资料,研究和掌握海洋初级生产力分布、海洋渔业和养殖业资源状况和环境质量,为海洋生物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再如海岸带成像仪,用于获取近岸水体环境、海岸带、江河湖泊生态环境信息,空间分辨率50米,幅宽大于950千米,探测覆盖周期为三天。

此外,紫外成像仪用于近岸高浑浊水体大气校正;定标光谱仪可以用来监测水色水温扫描仪和紫外成像仪在轨辐射精度和稳定性;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用于获取大洋船舶位置信息,为海上权益维护、海洋防灾减灾和大洋渔业生产活动等提供数据服务。

据介绍,这些载荷探测到的海洋水色要素,可用于开展水色环境、水质、大洋渔业、海温、海水、赤潮、绿潮、海岸带以及极地科考业务化监测与科学研究。有了这些海洋卫星数据,海洋环境监测、海洋灾害监测、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海洋科学研究等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双星组网,标志我国跻身国际海洋水色遥感领域前列

海洋一号D星发射之后,将与海洋一号C星“双剑合璧”,进行上、下午组网观测,填补我国海洋水色卫星下午无观测数据的空白。

双星组网观测有哪些好处?

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副主任刘建强介绍,海洋水色探测条件要求高,需要全球观测,但同时受到太阳耀斑、海上泡沫以及云层阴影影响,同一天云的形成与消散也是变幻莫测。通过双星上下午组网,可提高有效数据获取的概率。“比如,上午被太阳耀斑影响的海域下午观测能够避免,上午被云覆盖的观测海域和未被观测到的区域下午有机会得到弥补,将大幅提高全球海洋水色、海岸带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观测能力。”

专家表示,海洋一号D星与C星组成我国首个海洋民用业务卫星星座,将为全球大洋水色水温业务化监测、我国近海海域与海岛海岸带资源环境调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提供数据服务,并为气象、农业、水利、交通等行业应用提供支持。这标志我国跻身国际海洋水色遥感领域前列。

以“海洋一号”命名,成功打造出中国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家族

发展海洋卫星意义重大。专家表示,海洋占地球表面面积的70%以上,开发、利用、保护海洋,必须增进对海洋的认知,人造地球卫星为人类大面积、高精度、全方位认识海洋,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开发环境安全等提供了重要技术手段。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海洋资源监测与调查研究。18年来,已在海洋卫星领域成功打造出以“海洋一号”命名的中国海洋水色观测卫星家族。

2002年5月15日,我国第一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A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从此结束了我国没有海洋卫星的历史,也开启了“海洋一号”卫星系列发展的新纪元。

2007年4月11日,我国第二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B卫星实现了海洋一号系列卫星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作为海洋一号A卫星的后续星,它的观测能力和探测精度进一步提高,超设计寿命期服役9年10个月,成为我国小卫星领域有名的“寿星”。

2018年9月7日,“海洋一号”新成员、我国第三颗海洋水色卫星――海洋一号C卫星成功发射。这颗星不仅可用于全球大洋水色水温环境业务化监测,也为地方省市自然资源调查、环境生态监测、防灾减灾应急处置以及气象、农业、水利等行业提供数据服务。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原主任蒋兴伟表示,海洋一号C卫星拉开了我国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业务卫星的序幕,开启了我国自然资源卫星陆海统筹发展的新时代。

据介绍,我国海洋一号系列卫星已从试验应用转向业务服务,在自然灾害监测、资源调查、南北极考察、生态文明建设以及海洋强国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海洋一号C星为例,这颗卫星在远洋渔业巴布亚新几内亚金枪鱼渔场海域、黄东海浒苔、可可西里盐湖封冻结冰以及海冰、赤潮、溢油、围填海监测等监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2019年8月,海洋一号C星为我国第十次北极科学考察任务提供了海冰密集度、海冰分布范围和海冰覆盖面积等观测数据,展现了出色的极地航线服务保障能力。

5.jpg

海洋一号C卫星生成的海面温度分布图。

专家介绍,根据海洋事业发展需要,我国将按照三个系列规划和发展自主的海洋卫星。第一是海洋一号系列卫星(海洋水色卫星);第二是海洋二号系列卫星(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主要任务是监测和调查海洋环境,获取海面风场、浪高、海流、海面温度等多种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第三是海洋三号系列卫星(海洋监视监测卫星),主要任务是全天时、全天候监视海岛、海岸带、海上目标,并获取海洋浪场、风暴潮漫滩、内波、海冰和溢油等信息。

目前,我国海洋一号系列卫星组网已经拉开序幕,海洋二号系列卫星组网正在大力推进,海洋三号卫星系列组网即将到来。专家表示,随着海洋一号、海洋二号、海洋三号系列卫星的组网运行,三大类系列卫星同时在轨运行,我国将由此进入可见光、红外、微波多手段业务化综合监测海洋的新时代,为海洋监测管理提供可靠支撑,同时也为自然资源调查、应急救灾、生态环境等领域提供更多服务。